產品介紹
不同世代的台灣文化人,如何將文學視為志業,
殫精竭力奉獻青春,以有限時間,嘗試尋覓文學與社會的連結之路
作者希望藉由本書六篇議題的聚焦討論,呈現不同世代,主張文學來自土地、人民、為弱勢發聲的文化人,如何從自身學習歷程及當下的時空處境,提出想法和觀點,甚至付之行動,為自己守護的文學理念尋找社會實踐的途徑。
本書以1.臺灣文學本土化的先聲-鄭坤五、2.繞道第三文學走向臺灣文學的葉榮鐘、3.穿越漢詩與日本文學-擎起《台灣文學》大旗的吳濁流、4.戰後台灣文學本土化的論述開展-以彭瑞金為例、5.戰後台灣文學本土化的落實-以《高雄市文學史》為例、6.臺灣文學在地化實踐的範例-鐘禮盒紀念館等六大議題進行論述與討論,這些論述與歷程都足以提供我們省思與在成長的養分。
張靜茹老師臺中市西屯人,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,曾任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系主任,現為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專任副教授、楊逵文教協會理事;研究領域為臺灣古典文學史、臺灣文學史及臺灣文化史等
著者 張靜茹
出版社 春暉出版社
出版日期 2018年11月
定價 300元
特價 255元,即日起至2019年1月25日止